写给国内医学影像行业的一盆“冷水”:度过了时代寒冬但春天真的来了吗?

  开元棋脾     |      2024-01-04 22:34

  对于医学影像设备行业来说,眼下即便是有一只千亿股诞生,但距离谈春天还为时尚早。

  胜马财经获悉,在医学上,约75-85%的治疗信息来源于医学图形和图像,医学影像规模占到国内医疗器械的首位,高达16%,供应链复杂,部分核心部件需依赖进口,技术壁垒位列医疗器械之最。

  根据目的不同,医学影像设备可分为诊断影像设备及治疗影像设备;诊断影像设备根据信号的不同大致可分为磁共振成像(MR)设备、 X 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(CT)设备、X 射线成像(XR)设备、分子影像(MI)设备、超声(US)设备等;治疗影像设备大致可分为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设备(DSA)及定向放射设备(骨科 C 臂)等。

  一段时间以来,伴随着人口结构变化、“中国制造”快速崛起等因素的影响,我国医学影像设备市场规模迅速扩大,与影像设备相关的各类企业也纷纷崛起。一时间,诸如“医学影像行业国产已成定局”、“高端影像设备的春天来了”等叫好声频频出现,似乎“国产化替代”已经所向披靡,医疗影像设备的全面替换就在眼前。

  但胜马财经需要扮演一次“泼冷水”的角色,国人当自强固然是一件好事,但过分自豪有时候会干扰判断,当前世界形势风云变化,全球化的美好渐渐淡化,技术霸权战争有愈演愈烈的趋势,很多人都听闻“卡脖子”的威胁,正如脖子是人体命脉之一,对于医疗影像设备来说,卡的不是整个行业或者整机制造,而是占比不高却不可或缺的核心部件。

  这1%有时候是灵感,有时候是机遇,有时候是运气,也有时候是一套设备里的一个核心技术。

  就拿平板探测器、高压发生器、数据处理系统、超声探头、计算机操作系统等核心组件制造环节来说,国外企业掌握的技术,往往是多个国家经过多年不断地技术累计、升级换代而形成的目前最为有效的方案,本质上是人类顶尖智慧高度凝结的产物,以往国产设备都是容易复制的低端设备,也是因为核心组件的追赶非一日之功,在核心单元组件领域,目前依然是依赖海外供应,无论是成像精度、速度、质量上都存在着差距。

  不过即便强如联影医疗,在部分自研自产产品的重要参数性能方面,与国外产品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。

  其中,对于XR产品,生产用的X射线管和平板探测器均系对外采购,除少数产品的高压发生器系自主研发外,大部分产品生产用的高压发生器系对外采购;对于CT产品,公司已经实现探测器的自研自产,除少数产品的球管和高压发生器系自主研发外,大部分产品生产用的球管和高压发生器系对外采购;对于RT产品,生产用的磁控管等亦系对外采购。

  举个实例来说,国内某连锁眼科医院高管曾对外自述称,某国产激光近视治疗仪设备厂商想要进入医院,结果被上级一口否决了,高管十分不理解,因为国产设备技术指标很不错,价格便宜,能为公司省很多钱。

  不过必须看到,一直以来相关部门在帮助行业发展超前行进,2014年以来,在国家卫计委规划与信息司的委托下,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开展了优秀国产医疗设备的遴选工作,截至目前已经公布了四批“优秀国产医疗设备”的企业和产品,已经有超过800款医疗器械入选了《优秀国产医疗设备遴选品目录》,为医院采购国产设备提供参考,也为进口替代指明了方向。

  产业链对比看,国产替代中游先行,上游核心部件国产厂商技术替代滞后。国产整机厂商虽然涌现出联影医疗、东软医疗、 万东医疗等一批代表性企业,在发展较早的超声、CT等细分品类国产化率已相对较高,但在核心部件仅少数厂商突破,且多数处于低端替代。

  胜马财经认为,“卡脖子”的威胁一天还在,那么在完全追赶上先进对手前,我们势必要保持谦逊和理智。“打气”式的宣传浅尝辄止即可,我们现在更需要的是继续韬光养晦,用时间弥补差距。中上游的赶超工作时刻不停,而在下游先实现初步替代,并建立长效的使用—反馈机制,加强医工合作,持续不断的完善设备功能,培养使用习惯、优化系统。

  对于医学影像设备行业来说,眼下即便是有一只千亿股诞生,但距离谈春天还为时尚早,

  平台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